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用新浪微博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搞定

查看: 7418|回复: 0

美国龙卷风是这样形成的

[复制链接]

60

主题

57

帖子

25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53
发表于 2010-6-21 10: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5 v& [. q- h$ a6 n" O0 Q( h
. \/ n, c% `( O1 w7 h( y8 U+ }美国龙卷风是这样形成的: m9 I7 {% Q/ [: E7 H6 R

5 T1 N. U5 h- q
" U/ m$ ?3 U* G( F! }  `/ O
3 }# G6 y" k# i: G' o; @& C3 ]2 [
美国的龙卷风又进入到一年一度的高发期了。囿于固有的思维模式,使美国人走向了误区。事实上他们只需对照一下世界各地的现在和历史上龙卷风高发地区两侧的植被状况,就能发现其中的问题,也会为解决这一难题找到出路。
1 \7 \9 e! }. o

) O/ E1 Z5 p0 x《今日美国报》网站415报道:用无人机探索龙卷风的成因,认为可能二次阵风锋面过程与龙卷风形成有关……等云云。这些研究仍然基于原有的理论体系和固有的思维模式,既不考虑地表对大气流动的影响;也不研究南北两侧的上风处的气团的状况和变化的原因。而只是研究锋面形成的狭窄区域,故而很难有新的发现也提不出解决的方法。2 Z, O1 y7 M- [* P; C8 ?9 a
云层为什么会在这里集结?
% \1 ?9 @0 F  L, c% r4 z! L- C4 ~
- [' h/ C3 b( L    多为农田的地面水汽含量低,对流强,低层大气稳定差,造成水汽输送速度减缓。但是冷空气进入这一区域却相对较快,水汽含量差异巨大两处气团相遇频率增加,加之东部常有水汽含量较高的气流从侧面插入,龙卷风的形成就在所难免了。
0 j  L- z/ Z5 r1 K% l0 _
龙卷风就是雷暴巨大能量中的一小部分在很小的区域内集中释放的一种形式——这是气象学界的表述,也就是说没有云层的集结就难以形成雷暴。而问题为什么云层单单在这一区域集结呢?我们把视野扩展到水汽输送线路上来看就会发现问题:
; g2 S: M/ n/ S/ z6 L   1、美国东西两侧植被状况差异很大,) g4 Q* @. Y/ o
   2、中部地区——龙卷风高发地区大片的农田正值没有秧苗或春播期间。6 w1 {; T' g; q  o/ J7 S& r( {
   3、西部相对植被更少,尤其西南部植被覆盖率最低。" I3 }+ S$ }: t
其结果就是东西两侧的水汽输送畅通程度相差巨大,即东侧不仅顺畅高速且输送量大。而西侧则水汽输送不畅且经常阻滞、输送量小。
. r' V. v7 l- E  g4 X0 c9 o8 v, n中部的情况是从墨西哥湾登陆向北输送的水汽输送的速度不及东部。而从北美洲北部的干冷空气,却因地表相对干燥,长驱直入快速地切入极易在锋面形成云层向更高处集结,导致雷暴几率的增加。尤其在云层集结的过程中,极易将的丰富水汽气流引入,因为东部水汽输送一直保持着畅通。
' [) L/ a+ U# J6 \    这样龙卷风的几个必备条件都已经具备了。
% [, y% ]) d. D+ a根据美国有关统计也可以看出,龙卷风的高发地带正是两侧水汽输送差异巨大的中间地带。( Z" Z1 L( ]* L: L- C2 \6 p
龙卷风高发区两侧的植被差异巨大, P! @7 M5 w% `/ \. W, Q

1 `% S/ X2 q* y! J" }8 ~, o    无论现在还是过去,世界上龙卷风的高发地带的同性问题是两侧的水汽输送状况差异巨大。而陆地上的差异,是控制水汽输送的最主要因素——森林差异巨大。
2 a7 u" C: s* R. o

) T# z/ H. i  k. a" ^# k# W+ a   除了美国被称为“龙卷风的故乡”以外,当今世界上几乎所有的龙卷风高发地带,除了距离海洋不是很远,都同样存在两侧植被状况差异巨大的状况,例如澳大利亚、孟加拉等地,毫无例外的是龙卷风高发地带两侧植被差异巨大。澳大利亚的森林几乎全部集中在东部,而西部主要是沙漠;孟加拉则是两侧的植被状况差异很大,距离孟加拉湾更近一些。
- a/ {% H0 G$ y/ s笔者多次考察过家乡的龙卷风高发地带——辽西地区。辽宁东部地区森林覆盖率最高可达50%以上,其北部长白山主脉的森林覆盖率更高植被状况更好。而相距不足500公里的西部就是科尔沁沙地,森林覆盖率不足5%。南部距离渤海湾只有100余公里。条件与上述几个国家和地区相似。
  w  a! p4 Y9 [; f: k    历史的证明查阅我国的古籍文献不难发现,我国的龙卷风出现同样的状况,所不同的是随着两侧植被的变化,龙卷风的高发地带也发生着变化。2500年来,我国龙卷风的高发地带分布基本的态势是由北至南,由西至东的变迁,尤其是我国历史上的几次人口的南迁,这个变化更为明显。
4 h- N1 _! w' _' l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 U. @# S9 `1 ^2 g! X
将问题数据化应该追求的,但是即便是在达尔文、魏格纳这样伟大的学说中,至今尚没有一问题数据化。更何况我们许多问题还不知道具体的参与者呢。; L' x1 l! E/ |
笔者只是在这里把初步的推断提出与各位共同研究:
& J+ `  Q1 z8 ?) d; V

. D1 v  |6 ]7 B% ~: O$ P  q1、降雨过程其他因素
  s8 Y4 ~  d( W: I& I8 F
- p2 x0 _8 Q4 t# _0 m, p# g& X
需要说明的是水汽被阻滞后,不仅仅是形成高耸的积雨云,因为与此同时小水滴有个聚合、碰并的过程,即便是最大的云滴也需要100万个才能凑合成为一粒雨滴!我们可以目测或者回忆曾经有过的经历:
5 S( K- i, ?# f! V% [; @
3 u+ W2 j% O& @, ?6 p2 B
天边一块巨大高耸这的乌云,翻滚奔腾而来,马上狂风扑面,周围碎草杂物在空中狂舞,衣服和头发也与之乱舞,耳畔“呜呜”作响,再看乌云里金光银光霹雳闪烁。不及躲闪豆大的雨点砸在我们的头上,雷声也在头顶爆响……4 G! C: E1 I: h; w& c: V  d
& q3 W& {/ L/ {4 B* j9 M- B
众多研究者观察发现,整个过程只需要1小时!按照物理方法,计算100万个云滴合并成一个雨滴所需要的时间是观测的几十甚至几百倍!可见绝不单单是物理现象。而龙卷风不仅常常伴有降雨,有时还有冰雹,这就更值得研究& F) Z1 i9 i, C$ C% r* f" ?
         2、水滴聚合与水汽凝结过程能量的变化  ~! z+ ]% |2 P2 z2 C
     100万个才云滴合并成一粒雨滴过程中,释放出巨大的潜热能是形成雷暴的能源,而那些潮湿的空气参与进来呢,因为潮湿空气中的水汽颗粒更细小,不知道要小于云滴多少倍,其聚合、碰并成雨滴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应该更强、更猛烈!& m2 q( u/ p2 k) f# u

8 _% K0 @: ~- ~: n. S
  `8 R- ^$ p/ ]+ ^8 r; Q  Y; N/ d! q6 m
笔者研究发现大面积森林的上空,雷暴就很难形成,其中必有使在这个过程释放的能量就大大减缓的“独门绝技”。希望与有识者合作,共同破解这个难题。
/ @/ l' Q, c2 k* k" h0 B# w

& l( a5 Y+ W6 w3、夏秋之际水汽输送受阻——造成台风6 a# f9 S2 [5 z: `
到了夏秋之际,水汽向大陆输送的量远大于春季和初夏,而如果此时植被不能将墨西哥湾产生的大量水汽及时顺畅地顺送出去的话,形成台风将在所难免。
" ]6 e7 [4 L& Y  J8 K6 C$ z* I
3 p- O5 F8 c1 c& O
4 f/ j* j0 X3 u9 w

- ?+ f' r$ z- \# p) H- c 6 I* `# b5 f! T' }# h. @  P; m

/ B0 X2 ]3 x' V1 n* ]. r: t8 q 201047日(代国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随手扫一扫

手机版|小黑屋| 绿色生命

GMT+8, 2024-4-20 13:13 , Processed in 0.02099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绿色生命

Copyright © 2015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